家庭规模与养老——女友的一篇论文

家庭规模与养老

                        社会学2000级 贾嘉 001032053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随着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在规模上日趋小型化,家庭核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养老,本文就对家庭规模变化的原因、家庭规模小型化对养老带来的影响简要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核心家庭、家庭规模、家庭结构

  家庭是我国社会的轴心。所谓“家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清楚地表明,国家的存在是寄存于家的基础上的。孟子讲的更为明白:“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是修身才能齐家,家齐才能治国。家庭和社会如此息息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社会变迁缓慢,家庭也静如古井,很少有什么变化。但是,当迅速的社会变迁到来时,家庭也会随之变动和发展。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社会背景

  1、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候,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家庭为了适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由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家庭向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的核心家庭转化。工业化生产与现代化的生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和生产养育功能的社会化。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便于流动的小家庭正适应了这一需要。发达国家,随着现代化的完成,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基本模式。父母、一到两个孩子的核心家庭,成为所有工业社会中家庭模式的标准典范,由大家庭转向小家庭也是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2、职业流动的需要。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小家庭,三到四人的规模,它不希望老老少少一大家子,还有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这样不利于职业的流动,也不适应新的技术领域的需要,更不适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如此,乡村也是如此,当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开始离上离乡进行跨地区流动时,就显得更为明显,大家庭无疑是个累赘。
  3、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带来生育观念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从多生多育转向少生少育的同时还伴随着“丁克”家庭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增高等,这些都无疑会导致现代家庭规模的“趋小”。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一些人不免担忧,他们指出,家庭规模趋小极可能导致家庭亲情的日趋淡漠。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但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家庭规模趋小所带来的影响,下文在详细论述。
  4、居住环境的改善。家庭规模趋小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使多数中国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直接为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善,为青年夫妇与父母分开生活创造了条件,家庭模式也由多核心家庭组成的联合式家庭向由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转变。
  5、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大家庭”的分解。社会的进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进一步更新,年轻人独立生活的意识增强,由先成家后立业转为先立业后成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单立门户生活。
 

二、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与中国传统家庭的作用

  传统中国社会的养老是家庭内部的养老,四世同堂的家庭并不罕见,老年人在儿孙辈的簇拥下安度晚年。
  一般认为,老人生活上的基本需求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经济上的稳定。主要是指寻求生活物质方面的充足和稳定,这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②身体的健康。这一需求与经济稳定的需求密切相关,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生活需求;③精神上稳定的需求。这主要是指在与自己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希望通过相互感情的表露得到承认和被接受以及受到尊敬的需求;④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希望通过自己的某些行为或自身的存在获得有意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而老年人问题主要是指老年人的“依赖”和“孤立”状况。所谓“依赖”是经济上的依赖,是身体上的依赖。所谓“孤立”主要是指精神上孤立(孤独),在社区或整个社会的角色上的孤立(无为)。
  从前两个方面讲,在传统中国社会大家庭里,老年人与子孙居住在一起,经济需求稳定。经济上的援助是指子女从经济上为老年父母提供生活保障,是赡养老人最重要的方面。生活照料就是老年人在家庭里得到儿女孙辈提供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服务。老年人最忌怕的是自己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久病不起,需依赖他人维持生存,这种后顾之忧通常在家庭里得到解决。还由于在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中技术的流传以言传身教为主,家庭在社会化方面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因而老年人在家庭中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子孙一般对长辈言听计从。另外“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对老人“孝”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仕途和声望,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单个人的社会地位。综合以上原因传统家庭里的老人一般不会出现经济需求上的问题,进而也容易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身体健康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及医疗水平相适应的)。
  在精神需求方面,传统大家庭带给老年人“儿孙满堂”的成就感和优越感,在与子孙一起居住的过程中也能够方面的表露相互的感情。精神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有依靠,感情上有交流,可享受天伦之乐。共同生活使老人和家人间建立起密切的感情和精神交往,充实老人的晚年生活。能达到与家人在精神上的融合,这就避免了老人的孤独,给其安享晚年提供了精神需求的条件。
  关于第四个方面,我觉得传统大家庭中的老人的“任务”就是安度晚年,再让其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但其自身没有强烈的需要其儿孙也会觉得“不孝”。

三、家庭规模趋小对老年人需要的影响
  
  老年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价值观的急速变化,传统家庭模式的逐步解体,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不再那么容易的在小家庭内得以满足,传统家庭养老的模式必然向社会转移。老年人口群体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系统也在发生变化。他们需要健康、长寿、知识、幸福,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希望自己融合于家庭,融合于社会,领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关心,多方位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家庭规模趋小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将逐渐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逐渐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但小规模的家庭、核心化的家庭在照料老人方面显然存在困难。余寿虽然增加了,但带病期也在延长,“久病床前无孝子”,生活照料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沉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04-02-10 18:13 UTC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